牡丹绽放时又见仙花——李仙花汉剧艺术五十年有感(梁少锋)-平博网
网站地图

牡丹绽放时又见仙花——李仙花汉剧艺术五十年有感(梁少锋)-平博网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平博网-平博平台>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2024-08-06 阅读: 来源: 作者:平博网-平博平台

“李仙花汉剧艺术50年系列活动”近日举行,让我们再度领略“南国牡丹”的鲜艳一枝——李仙花汉剧艺术的魅力。我与李仙花共事有16个年头,这是一段非常和谐默契的工作经历,我们带着广东戏剧演员在四川成都参评梅花奖、在京参加中国剧协主办的梅花奖30年戏剧汇演、组织广东梅花戏剧团到港澳商演、创建广东戏剧之乡品牌、立项并投拍广东汉剧电影《蝴蝶梦》、共同研究广东汉剧《金莲》剧本……在浓郁的戏剧艺术氛围中工作,充实而愉悦。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从艺为人的哲理。在研讨会上,来了许多专家,大家怀着对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表演艺术家的尊敬,共同探讨李仙花汉剧艺术50年的成就。李仙花从艺50年,我认为这既是一位戏曲工作者成长、成才、成名、成家的个人拼搏奋斗史,也是真切见证广东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历程的峥嵘岁月。

这50年经历,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3年到1991年,是她学艺成长的阶段。1973年,年仅10岁的她成为几百名考生中唯一被广东梅州市戏剧学校录取的学员,从此与戏曲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曾有语“没有天资不成角”,毕业进入广东汉剧院后,得到梁素珍老师的真传,天赋加上努力的她,从此在广东汉剧界脱颖而出。

第二个阶段从1991年到2000年,是她深造成才、成名的阶段。1991年,李仙花考入中国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就读,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客家女性励志故事。她是怀着身孕参加考试的,录取通知书到来时,孩子尚在襁褓中,她是在家人的支持下读的书。这是一段如饥似渴的学习经历,几乎所有时间不是在教室就是在练功房度过。戏曲演员最重要的是功法,李仙花明白其中的精髓,这一段苦行僧式的磨炼,夯实了她艺术的根基,从花旦发声转到青衣发声、从艺术技巧的提高上升到文化修养的提高,遨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的这个时期,成为她从一位演员蜕变为一位艺术家的熔炉。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进校第三年,经过刻苦磨砺的她,在北京以《百里奚认妻》《改容战父》《阴阳河》三出折子戏个人专场演出,荣登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因成绩优异,毕业时她被推荐攻读中国首届京剧研究生,成为第一个取得研究生学历的广东戏曲演员。2000年,凭“京汉两下锅”《蝴蝶梦》、广东汉剧《白门柳》,李仙花摘取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二度梅”获得者。

第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08年,是她奋斗成“家”的阶段。2001年,这位10年前从封闭的广东汉剧这座“围城”走出去的客家妹子,10年后又回到了梅州,主持广东汉剧院的工作,担任广东汉剧院院长。与10年前相比,这时的李仙花再也不是初涉京城、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的大学生,而是一位誉满中国戏剧界的名演员,大有载誉归来、衣锦还乡的意味,但她顾不上品尝苦去甘来的滋味,就以强烈的责任心一头扎到工作上。此后的8年,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传统艺术的抢救、继承、改革和创新方面。为了汉剧和院团的长远发展,她注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爱才惜才,对年轻人悉心加以指导,当年招收的幼苗班那一批新人,如今已经成长为广东汉剧院的中坚力量;身为剧院领导,她想尽办法为团里一位业务骨干筹款治病,挽救其生命。由于当初接手的广东汉剧院正陷入生存困境,她千方百计寻求突破,人们经常看见她骑着自行车跑官场、跑市场、跑企业,四处“化缘”,最终建成了崭新的剧场和院址,改变了广东汉剧院“一穷二白”的面貌。

这个时期也是李仙花在艺术上取得最大成就的阶段,她坚持守正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无论是在行当上、表演程式上还是演唱技巧上,都取得极大的成功,她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独特标识的女性形象立在舞台上,完成了自成一家的华丽转身,这些创新探索,获得了戏曲界的高度认可。同时,在她的带领下,这个时期的广东汉剧院,在艺术创作上,优秀剧目不断涌现。

第四个阶段从2008年至今,是她立足全局,推动广东戏剧事业、文艺志愿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2008年,因为事业需要,组织上对李仙花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她被提拔到广东省文联,担任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走上了文艺管理工作的领导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她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分管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的工作中,她根据文艺发展规律,组建广东梅花戏剧团、开展戏剧海外交流、举办小梅花荟萃活动、民营剧团戏曲人才培训班等,还积极推动广东戏曲名家电影资料录制、领导广东文艺志愿服务等,这些工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她持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紧盯戏剧艺术领域前沿动向,特别是不断增强全局观,摒弃各种本位思想,多从戏剧发展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制定措施、推动工作,汇聚起全省文艺界促进发展戏剧的强大合力。

这个时期,虽然离开了职业戏曲舞台,但李仙花一直没有放弃自己挚爱的广东汉剧艺术,她亲力亲为组织创作了汉剧《金莲》《章台青柳》,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古代女性形象,是戏曲史上的“这一个”。她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首次录制了广东汉剧电影《蝴蝶梦》以及后来的《白门柳》《金莲》。为保持自己的演艺水平,她在自家小区、在出差路上、在休息驻地,有空就进行基本功训练,吊嗓子、练身段,多年的戏曲演员生涯,已经造成她腰肌劳损,经常疼痛难忍,但她依然坚持不懈,没有荒废自己的艺术,她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随时可以登台演出的状态,因此我们得以经常看到在城乡基层文艺惠民演出的舞台上,有她表演的身影。她这种对待艺术的敬业精神和敬畏之心,值得我们学习。正如她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的专场演出结束时所说的那样:“我50年汉剧艺术有了个节点,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为了我心爱的汉剧艺术,我会初心不改,永不止步,坚持不断地创作下去、表演下去、传承下去。”在戏曲发展历程中,常有一个剧救活一个剧种、一个人带起一个剧种的现象。广东汉剧因为李仙花的表演艺术,得以成为当今中国戏曲独具风采的地方剧种。

退休之后,李仙花担任着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的职务,她依然在关心、支持文艺事业,并以自己的艺术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积极发挥余热。


(作者:梁少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黄俊英:与粤语相声共生/梁少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