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虚拟现实引领影像叙事新逻辑-平博网
网站地图

周雯:虚拟现实引领影像叙事新逻辑-平博网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平博网-平博平台>中国评协>论坛研修>>正文
2023-11-03 阅读: 来源: 作者:平博网-平博平台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10月10日-15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简称“新四湘”)在长沙开班。为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相长,特推出“新四湘”学习系列笔记,与广大网友分享。本期推出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主任、教授周雯授课内容《虚拟现实影像艺术发展:从全景到智能》。


虚拟现实影像艺术发展:从全景到智能

周雯

伴随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虚拟现实影像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100多年形成的传统影像视听语言现在还适用吗?vr是适合叙事的媒介吗?vr影像的叙事有什么新特点?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还存在吗?用户体验有何不同?周雯结合自身多年深耕数字影像的教研实践经验,运用丰富的数字影像案例和心理学实验研究为大家带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讲述数字技术介入下的影像变化与叙事逻辑嬗变。

从平面到立体到交互:影像艺术的技术发展进阶理路

周雯认为,影像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技术史,并遵从三个逻辑。首先,影像质素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到立体到120帧、4k、3d再到8k/16k的不断提升,让影像世界从不断接近人眼看到的现实世界到超越人眼的视觉真实。其次,观众观影的视野范围也从传统的常规电影到变形宽银幕、imax、环幕和球幕到360度沉浸再到vr全景影视。最后,影像从传统的审美对象变身为可交互的体验触发器。vr作为新的媒介,尽管目前的内容还差强人意,但其所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等属性,假以时日必然助推新的艺术形态的诞生。

从单镜头叙事到经典叙事,传统二维影像历经百年才凝练出成熟的叙事原则和视听语法,却因vr技术打破了屏幕“画框”的界限而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周雯指出,传统视听语言的语法几乎失效,景别、景深、焦距、焦点、轴线、“第四堵墙”等不复存在,影片的节奏、调度等也在发生变化。在导演和观众都缺乏规训的情况下,编码与解码之间的信息匹配易产生错位。当下vr影像依赖于计算环境建构、头戴式设备提供沉浸式体验,并由外部控制设备和手势识别技术实现交互操作;未来vr影像一方面会在追求轻量化的基础上强化空间计算算力,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脑机接口多模态的生理传感技术,通过表情动作、皮电反应、脉搏数据和眼动追踪等数据来实现自然交互。

截自周雯授课ppt

从全景到交互到智能:虚拟现实影像叙事的迭代升级

从标清、高清、2k、4k到8k基本上是遵循技术的发展,8k以后要从技术考量驱动变成内容考量驱动,vr影像内容将成为未来16k的主体。vr影像叙事不断迭代升级,形成全景叙事、交互叙事和智能叙事三种类型,满足了观众多感官的体验需求。全景叙事是vr影像的初级阶段,依然是线性叙事(单线或多线),尽管通过光线、动作、声音、角色视线、色彩来引导叙事,但还无法实现多线选择性叙事,因为这时的影像是预渲染的,视觉交互还不是真正的交互。实验证明,360度视域不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依然有效,辅助观众对于影像的感知与理解,只不过是由场景之间的“蒙太奇”取代了镜头之间的“蒙太奇”。交互叙事的前提是要处理好“我是谁”的问题,利用好“视点”来辅助观众身份设定并获得自我认同感是交互叙事的基础,且交互需要在用户的期待下寻求契机,生搬硬套的内容交互非但不能赢得观众好感,甚至还会适得其反。vr影像的交互叙事不同于传统影视交互剧,传统交互剧是有限情节预设的叙事,用户只能在规定的时间节点通过鼠标和键盘运用,被强制性地选择规定选项,这种叙事非但没有沉浸感,还使用户跳脱出了原有的沉浸式故事情境。

vr影像叙事必然从故事的讲述转向故事的生成,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来充分刺激受众的官能感受,从而具身地参与到vr影像实践当中。周雯指出,用户身份在虚拟空间中由“旁观者”转向“亲历者”,这种预渲染的交互叙事亟待向即时渲染的智能叙事过渡。同时,vr影像在即时渲染和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实现下,利用符合人类反馈行为的自然交互,实现交互感与沉浸感的双向统一。总之,vr影像智能叙事跳脱出原有的预设叙事转向生成叙事,叙事主体也由创作者转向算法和观众,从原有的内容体验局限逐渐走向开放包容的姿态。

截自周雯授课ppt

周雯和现场学员互动

从单向到双向到沉浸:中国故事有效传播的媒介逻辑

长期以来,中国故事主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平面化的方式进行单向和双向传播。然而“百闻不如一见”,传播中国故事最理想的方式是使受众亲临故事现场,真正体验中国故事场景,才能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但往往由于时空限制而难以实现。vr技术或将开辟新的传播方式,将立体可感的中国故事推广向全世界。vr技术已为各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教育、游戏、影视等领域在技术的赋能下正为大众提供沉浸式的生活体验,数字角色、智能人类、影像生成、随机剧情分支等技术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新的契机。周雯以生动有趣的实验过程,佐证了vr影像叙事的沉浸感对观众情感体验具有正向作用,同时验证了vr影像可以优化视听语言来弥补全景叙事中的信息遗漏,方便对剧情的理解。

vr影像承载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难以体验的美好愿望,让人们“在场”地沉浸在虚拟空间中并获得具身性的满足。它允许观众从角色视角去观察和体验虚拟故事建构的生存逻辑和价值观念,以用户主动参与故事走向的方式增强了观众与故事之间的情感连接。当虚拟环境自主决策随机事件反馈成为艺术主体的时候,虚拟现实将是aigc内容最佳的应用场景和使用媒介,超越传统影像语言的视觉冲击和以空间为基础的时空叙事矩阵也能为中国故事的表达润色。如何从中探索出中国故事的vr影像话语表达逻辑,为世界大众提供中国故事的表达与生成的虚拟空间,将中国故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浸润在虚拟影像叙事之中,当成为未来vr影像艺术发展的题中之义。

截自周雯授课ppt


【讲义整理】

李艳英,“新四湘”学员,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吴云涛,“新四湘”学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