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族题材的很多影视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的精神风貌及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
艺术这个学科本身就鼓励对人性诸种面向与文明诸种界限,不懈突破与探索,这也致使部分当代艺术创作,滥用了“自由”和“美”的名义,跨越了人性与文明的诸种底线,从而沦为视觉污染,亟需镜鉴与反思。
数字智能科技正渗透入所有人类技术和行业,成为新的dna,形成新的数字生产资源、数字生产力、数字生产关系。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这一生就是解密的过程。”
“外国人游中国”类短视频的大量出现,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的决心,这类视频的火爆契合了全世界人民对于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谐的世界的向往。
以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数字浪潮”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数字化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和新观念
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公共艺术除了具有一般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时代中的人共情共鸣
文艺批评是对思想现场的关照,思想现场是对文艺批评的支撑。
新时代的文艺批评需要在彰显时代意识、构建扎实理论和提升实践效能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起到引导创作方向、提升审美水平并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用一座城赋能一部剧,在一部剧里读懂一座城。只有二者在精神上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作品才能气韵生动,这样的诗和远方才让观众心生向往。
文艺工作者既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也要讲格调、讲品位、讲责任。
内涵之美、气质之美、品德之美、修业之美,往往贯穿于演员弘德修艺的全过程,融汇成演员的丰富层次和内在质感。
新征程上,我们只有培养一大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怀“国之大者”、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过硬艺术本领的文艺人才,才能不断推出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兼备的高峰之作,才能肩负起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光荣使命。
演员回归“日常”,失序中重构秩序,文艺发展的天空必将更加清朗高远。
自重,是从艺者特别是青年文艺工作者为人处世的自律要求,是成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主要内涵,是弘扬行风艺德的基本前提,是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的根本保障。
两大属性、双重功效、两种心态的因果递进关系,说明文艺工作者高水准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文艺行业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并进一步强调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报告中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且强调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文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是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往往能够以深邃的思想、鲜明的主题和富有温度的叙事创作出经典的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才能真正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只有真正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处事、从艺统一起来,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才能共同营造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和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文艺行业的风气,就是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直接体现,也是文艺工作者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