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东高温窑变釉瓷绘印象
张俊东首先是作为大写意画家为人们所熟悉。他的彩墨写意笔墨奔放、用色明快,善以简率的意象表达自身的审美趣味。其题材大都取日常所见事物,却往往能遗貌取神,重整体、重气象、去琐碎,当其落墨施彩之际,枯湿相加,挥洒自如,痛快淋漓之中出神采、见性灵、得趣味。
水墨写意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精华。泼墨技法至迟在唐代即受到关注,但以水墨技法为支撑的写意画风,却发端于宋元文人画的逸笔草草;明清以降,陈淳、徐渭、八大、石涛、吴昌硕等进一步发挥了中国画长于写志抒情的潜质,通过生动的笔墨与意象,将艺术家的情怀、寄托与感悟富于感染力地表达出来。尽管受到近代“美术革命”的冲击,写意艺术在20世纪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齐白石、黄宾虹、李苦禅等近现代写意画大师,捍卫并丰富了写意传统和形式语言,并使之与当代艺术精神产生共鸣。
在大写意传统中,彩墨写意有着独到的艺术特点,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五代北宋的“没骨画”;但直到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在传统基础上吸收其他艺术影响,激发没骨画的创造性美学潜质,以水墨写意和色彩铺染相结合,形成墨彩纷呈的风格,为大写意开出一片新天地。
张俊东正是从这里承继着中国画写意传统。他擅以饱满的笔墨、明丽的色彩写花枝、蔬果等,画面简约,笔墨朴拙,但赋彩却区别于文人画的简淡,形成明艳、爽利、痛快的艺术效果,生动传神,毫无庸俗气息。他不是把色彩作为水墨的辅助,而是刻意突出色彩的纯度与亮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画面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润泽与神采,其色彩运用可谓独具匠心。
艺术创作,趣味十分重要,作品有趣则感人,无趣则寡淡,大写意创作尤应如此。读张俊东画作,印象最为深刻的正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趣。这趣味来自于画家内在的情志、幽默与才华,来自于简练、朴素的风格,更来自于其对笔墨、色彩的独到理解和表现,因而,在承继近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美学开拓时,张俊东特别重视当代大写意对于文人审美的超越,形成了更为直接、更为坦率的表达方式。
长期潜心于大写意彩墨花鸟的张俊东,近年来对陶瓷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历了短暂的材料和技法尝试后,一头扎进了高温颜色釉领域,对高温窑变釉用功极深,甚至可以用“痴迷”两字来形容。他总结了高温窑变釉的五个特点:绚烂似霞、肌理如玉、文人之骨、凸凹有致、东西荟萃。特别是以色彩的饱和度及独特质感而言,高温颜色釉显然有着其他瓷绘材料和手法难以达到的肌理效果,但掌握难度也极大,张俊东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试错,终于找到了将大写意与高温窑变釉相结合的独特路径,收获喜人。
可以肯定的是,张俊东对于高温窑变釉的追求和重视,源于其在大写意墨彩画上数十年的潜心钻研,本于他对色彩的敏感和偏爱。他的写意画虽以水墨为骨干,却以色彩为精魂。对于色彩的选择,直接体现的是画家的心理倾向与人生态度。张俊东真率、执着、热情、豪爽,在色彩上,他喜欢用高纯度的红、黄、绿、紫,形成明亮、单纯、热烈、鲜艳的感性效果。这种直接、灿烂的色彩表达,以往限于传统绘画材料的局限,无法达到画家内心的要求;而当遇到或发现了高温颜色釉时,其对于色彩的追求,终于找到了最佳呈现方式,于是,高温窑变釉大写意瓷绘诞生了。
张俊东发现,以色彩来说,大约没有任何一种绘画材料能够达到高温颜色釉那样的绚烂和饱满。为驾驭好陶瓷高温颜色釉,他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借鉴彩墨写意艺术丰富实践经验,进行了具有陶瓷特点的创新。在高温窑变釉大写意瓷绘中,他充分利用高温窑变特有的流淌感、朦胧感,剔除一切不必要的画面元素,从题材、构图、形式语言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简化,精炼出纯粹的色彩意象和意境之美。贯穿着作者对于高温颜色釉的探索,体现出作者大胆生动的色彩想象力,以及在材料运用上独特的把握能力。可以说,作者对于色彩的追求在注入大写意精神的高温颜色釉创作中完成了自身灿烂的绽放。
张俊东痴迷于高温颜色釉,除了对于色彩的执着,还源自于自身对写意艺术的理解。写意笔墨贵在熟而后生、巧而后拙,方能意趣横生,妙不可言,正所谓“画到生时是熟时”。高温颜色釉绚丽多彩、光泽耀目,肌理效果丰富,但黏稠釉料在泥坯上行笔的滞涩,却对大写意的枯湿浓淡和提按顿挫形成了挑战;同时,高温烧制过程中色釉因过于活泼而变化莫测,也充满不可预见性。正是这种技法上的困难和烧制过程的偶然性,吸引着艺术家。对于一位长期潜心于纸上挥毫的画家来说,其中难以驾驭的陌生感、生拙感,恰到好处地为他的作品注入一股特有的鲜活生气。
总之,张俊东的作品深深融入了写意艺术对于笔墨色彩的理解,将大写意独到的艺术追求与高温颜色釉进行了深层次结合。利用材料自身表现力和对窑变效果不断强化的掌控能力,展现出人工与天然的结合、刻意制作与意外窑变之间的张力。高温颜色釉浑厚的质感、晶莹剔透的效果、肌理丰富的窑变,把张俊东对于色彩的追求带进前所未有的境界。在无尽的艺术想象中,呈现出一种内生的、蓬勃的美学创造力。
(作者:叶青,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作品作者:张俊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