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静物摄影的创意之美
——评郁剑《宁静致美——静物摄影的视觉传播与审美评判》
《宁静致美:静物摄影的视觉传播与审美评判》郁剑 著
关于静物和广告摄影,历来实操的多,较少有理论书籍从文化和审美的高度将里面的道行说清楚。郁剑是这方面的高手,起先他在大学教授美术史和艺术概论,后专攻摄影教学,自己又常年带领学生拍摄实践,为此,他很擅长从中华美学精神的高度,运用审美的方式和多维的视角把握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这种丰厚的学养是他有别于一般摄影人的优势所在,也为我们的友谊奠定了话语基础和价值支撑。在新书《宁静致美——静物摄影的视觉传播与审美评判》中,郁剑充分发挥他的人文主义美学观和理论评论功底,将自己多年来对静物摄影的教学和实操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静物摄影的文化功能、审美特征、视觉传播、创意设计、符号象征、色彩移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静物视觉艺术的美学体系和理论构建提供了独特的认知和前沿的思考,同时也为广大影友如何以人文之眼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评判静物艺术,从而拍出更具文化内涵和生命灵性的作品开具了良方。
郁剑的《宁静致美》首先从史说静物摄影谈起,他列举了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幅静物照片——尼埃普斯于1822年拍摄的《桌子上的物品》,以及达盖尔于1837年拍摄的石膏面具《静物》、塔尔博特的《敞开的门》、克朗的《洗衣女工的工具静物》、阿道夫·布朗的《花的研究》等多位大师的名作,谈到静物摄影的滥觞、文化渊源,以及从黑白到彩色、从景物画到静物摄影、从纯记录到艺术表现这一现代主义风格的演变,阐明了静物影像的历史沿革、发展路径和审美变迁,这对广大影友从文化高处和历史深处全面认识静物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大有裨益。
静物艺术除了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在广告界独领风骚外,其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历来被人们小视。但在郁剑看来,由于不直接受政治和社会问题掣肘,静物艺术传递出更为主观、随性的美学主张。静物摄影师拥有如同平面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自由,他们通过深入生活,用独特的视角和眼光去捕捉瞬息万变的世界,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感,及时、真实、强烈、深刻地表现了万物的世间静态。这些作品负荷着特定的文化信息,跨越时空的局限,在无限时空的交往中传递文化信息,充分发挥着静物摄影的交流功能,激发了观者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因此,静物艺术所具备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把人类的艺术活动、认识活动、符号活动有机统一于自身,在静谧的微世界中实现过去与现在、东方和西方的文明交流对话。这些以影像文化为背景的论述,来自于作者多年来对影像文化的研究,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美好的生命情致和精神追求。读者深入其中,不仅能提升实操技法和创新能力,还能审美怡情,得到人文精神的浇灌。
在《宁静致美》一书中,郁剑结合一系列静物广告的创意表现,通过直接表现法、间接表现法、突出特征法、对比映衬法、借用比喻法、合理夸张法、连续系列法、剪辑组合法、运用联想法等,对静物摄影如何通过“新”“奇”“异”的艺术创造,有效刺激人们的感官,引起受众的审美愉悦和消费欲望总结了经验。比如对于一些影友的机械化、概念化拍摄倾向,郁剑主张艺术家要将自己的审美态度和真实生命活动的体验灌注到作品的形象中,赋予物象以一定的生命情感和艺术感染力,同时通过巧妙运用构图、色彩、对比、平衡、主从、比例等形象化的表意形式,使画面形成高度和谐的呼应关系且具有感性意义的艺术符号形式,以此增强静物广告摄影中的“注意点”、“兴奋点”、“人性化”、“人情味”。另外,针对现代社会人们接受的影像信息太多太杂的特点,他建议摄影家从被摄物中找到突出的特征,强化其特点,突出重点结构,因为只有那些具有典型特征,或者固定含义的信息才具有传播方面的优势,才能在人们的大脑里迅速留下印象。
对于不纯粹凭运气、不靠老天赏饭吃的静物摄影而言,其难点在于如何将平常之物拍得高级耐看和引人入胜,如何将不同种类的静物巧妙混搭并赋予其寓意和深意,对此,郁剑在书中专门论述了静物摄影的审美特征、创意设计以及符号和象征。他认为,摄影艺术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摄影具备艺术的基本要素,达到一定的艺术真实,这是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要将静物拍得富于神韵和光彩,就要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去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场景、优美的形状、丰富的色彩、巧妙的角度、典型的事物、奇妙的光影。这不仅需要摄影师具备精湛技艺和独特视角,还需要深邃思想和审美内涵的加持。
在他看来,任何图像元素其实都是符号,这个符号往往是一种具有审美和象征意义的符号或者表情达意、传达思想的符号。静物摄影中的艺术符号简单相加,并不等于艺术作品,艺术符号只有在文本语境中有效整合,并被赋予其意旨和审美意义才具有视觉艺术的价值。同时静物摄影也是象征的艺术,它通过具有典型特征和寓意的标志性符号,间接且隐晦地表达抽象化的内容,引申出某种有意义的思想或普遍真理,为图像符号的意义生成赋予诗性意涵和多重解读性。郁剑从符号学角度解析静物摄影,将所有拍摄对象都简化为符号,提供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大大降低了人们对静物摄影的复杂认知。
由于早年研习绘画,又常年泡美术馆看展,郁剑通过绘画和设计艺术奠定了良好的视觉素养,这为他从事静物及广告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基础。他镜头下的静物艺术,处处渗透着绘画对他的影响。为了探讨绘画与摄影的相异共融性,郁剑在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论述静物摄影与静物画的渊源、摄影的绘画性追求以及后现代摄影与后现代绘画的关系。他认为,艺术的追求历来是多向度的,摄影的绘画性追求,不过是开辟了摄影艺术的新的表现途径,而并非要终结艺术表现的其他途径。对于摄影而言,真实的纪实和高清的质感是摄影最本质的特征,如果这个特征被绘画取代或被数字技术“改进”了,那摄影就丧失了它的优势和特性。他主张数字时代应加强和发扬摄影的真实特性,多创作更具摄影特定个性的作品,而不是对原始影像进行破坏和剔除。
《迷你菊》郁剑 摄(第21届中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
值得一提的是,《宁静致美》不仅是一本传授静物知识谱系和创作思路技法的书籍,还是一本从文艺理论和审美角度评点、赏析静物艺术的理论评论文本。作为摄影家和文艺评论家,郁剑在书中对黄翔的《十月的螃蟹》、左犁的《一夫当关》、刘立宾和姜弘的《书山有路笔为径》、李楚益的《瑞士军刀——工具篇》、冯新力的《时间的诉说》、石广智的《清风》《花非花》、张黎明的《生命》《枯萎的玫瑰》等数十幅静物作品进行了审美评判,深度剖析了每幅作品的图式元素、拍摄技巧、色彩影调、角度氛围及思想旨趣、人文内涵。同时还结合自己在ipa国际摄影大奖赛中获得广告类第一名的作品《陶瓷》、获得中国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国际摄联勋条奖的作品《长寿果》、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的《viicode眼霜》及《琴花叠影》《漩》《弦外之香》《绿色的呼唤》《城市之音》等作品,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多年深耕静物摄影所积累的创作奥秘。
如今,静物摄影已无处不在地潜入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与朋友分享美食时,第一冲动就是先拍照发朋友圈。因此,静物摄影已不再是职业摄影师的专利,普通人通过拍好静物,以此彰显生活品质和艺术格调就显得尤为重要。静物摄影作为借物抒情、表达生活和社会议题的媒介之一,它的发展空间其实非常广阔。从微观层面来讲,静物摄影作为一种贴近生活的表达形式,它为现代人标记生活、张扬个性、提升审美、实施创意、营造小资情怀和诗情画意的心境提供了多种可能,使生活的高级感触手可及;从宏观上来看,它也可以像其他艺术一样积极介入社会现实,在审美和象征领域大显身手。
(作者:赵凤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研究员;著作作者:郁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南工商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