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文化叙事觉醒(黄云虎)-平博网
网站地图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文化叙事觉醒(黄云虎)-平博网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平博网-平博平台>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正文
2025-03-03 阅读: 来源: 作者:平博网-平博平台

编者按:

近日,多部大片点燃“史上最强春节档”,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主题征文(点击查看),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文章质量、题材、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文化叙事觉醒

黄云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雷霆之势撕裂春节档银幕时,人们惊觉国产动画已悄然跨越了对国外奇观影片技术复刻的沟壑,在文化解构的烈焰中淬炼出符合这个时代的中华美学新范式。从叙事逻辑上来看,这部影片并不是对中国传统神话的简单重述,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影视叙事革新——它以东方美学为刃,剖开神话的古老故事躯壳,将儒家伦理的筋骨、道家哲思的血脉与当代青年的精神阵痛熔铸为锋利的文化宣言,在银幕上划出一道耀目的觉醒之光。

在神话躯壳之下,一场现代性的“文化叙事革新”悄然展开。玉虚宫巍峨的纯白穹顶下,悬浮着令人窒息的、高高在上的秩序威压。当镜头以近乎宗教仪式感的垂直构图扫过这座仙界权力的中枢时,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传统印象当中云蒸霞蔚的天宫仙境,而是一台精密运转、充满现代性的“规训机器”,有等级森严的“修仙考编”体系、妖族被系统性污名化的生存困境,还有那些在体制齿轮下碾作尘埃的申公豹们。导演杨宇刻意消解了传统神话中的浪漫想象,将天庭重构为权力异化的终极隐喻,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哪吒那句“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乾坤”的嘶吼,其抗争的深度已超越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个人宿命的抗争。在《哪吒2》中,这一抗争化作对结构性压迫的集体宣战。这种叙事的升华在敖丙的角色塑造中达到极致。灵珠所承载的不仅是道德枷锁,更是假公济私的权力话语对个体生命的驯化。当冰(敖丙)与火(哪吒)在陈塘关的废墟上交缠湮灭时,银幕内外激荡的早已不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一场关于规则重构的文化哲学思辨。

影片在视听炼金术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展现出惊人的视觉文化智慧。三星堆青铜纹样在结界兽铠甲上蜿蜒生长,古蜀文明的神秘基因注入到现代动画工业的肌体中;“太乙真人”的川音俚语撕裂了仙界话语的神圣庄重帷幕,让看似高高在上的神性跌落凡尘,在方言的烟火气中赢得观众的青睐。这种“在地性”的视觉美学,在视觉色彩系统中有着更巧妙的呈现:哪吒的赤红烈焰与敖丙的幽蓝寒冰本就是视觉对立的符号,却在生死交融的那一瞬间迸发出和谐的紫金光芒——这不仅是色彩学上的颠覆,更是对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挑战,以及儒家心性学视域下的中华美学的重新建构。基于此,导演甚至将暴力场景转化为一场诗意化的实验。《道德经》第五章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两亿天兵化作海浪奔涌而来,每个像素化的士兵既是这场权力洪流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体命运的残酷注脚。当国画烟云笔触在数字洪流中晕染铺陈时,暴力冲突场景被赋予了中国山水画的留白意境,传统文化的基因在赛博空间中完成的涅槃。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在文化的影视叙事中,影片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的辩证法阐释。李靖夫妇的“育儿经”堪称儒家伦理的现代转译,他们不再是被高高在上的父权阴影笼罩的封建家长,而是注重以平等视角关注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当代父母。这种和谐型家庭亲子关系的重塑,让哪吒的反叛脱离了西方叙事话语中的弑父情结的窠臼,升华为对代际理解的可能性、和谐性的探索。而申公豹的角色更体现出对以往反派叙事的突破:这个游走于体制边缘的悲情反派,其“为族群正名”的个体执念与“被系统背叛”的群体宿命形成残酷反讽。当他将灵珠植入敖丙体内的瞬间,某种隐秘的传递在异化的权力运作中完成。在这部影片叙事话语里,所谓正邪之争,不过是假公济私的权力话语精心编排的剧本。而儒家心性学叙事旨在打破叙事话语的二元对立、正反派执念,强调从人性的根本处探究“人人皆可成圣”的内在本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认知有所助力,同时也存在偏离,尚未能在精神境界上持续提升,最终仅停留在世俗情感共鸣的层面。这一点在成就该部影片高票房的同时,也成为其“美中不足”之处。

在该片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之下,涌动着一股深沉的民族文化自觉。宝莲灯不再只是降妖法宝,其绽放的九色神光中也闪烁着《山海经》的原始巫性;天元鼎吞吐的不仅是天地灵气,更是对“器以载道”的当代诠释。这种器物叙事学在“九龙神火罩”场景中达到高潮:当传统法宝在数字特效的加持下幻化出迷人的光影时,古老的“法器”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玉虚宫的崩塌。那些悬浮的纯白阶梯,被哪吒冲击得分崩离析之时,宛如解构的利刃,将不合理的、陈腐的秩序象征予以肢解。此刻,电影银幕不再仅仅是神话故事的投影载体,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觉醒的宣言之地。

《哪吒之魔童闹海》文化叙事的颠覆性,并非在于它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于其凭借惊人的创造力对文化基因进行重组。在这部动画狂想曲中,三星堆青铜器的狞厉之美与赛博空间的数字脉冲共振;儒家伦理的现世关怀、心性感悟与存在主义对生命的叩问相互交织;道家阴阳的古老智慧和叙事结构的现代性批判实现了对话和交融。当“哪吒”戴着乾坤圈、踩着风火轮划过当代中国的文化天际时,他留下的不仅仅是炫目的视觉轨迹,更是一条用解构的“星火”点燃的叙事觉醒之路,这条路通向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速公路”。


签发:徐粤春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专栏页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