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联防联控相关知识,各地非遗传承人们用实际行动振奋人心、温暖人心、增强信心,以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作品为千家万户送上丰盛的精神文化食粮,为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定信心、鼓足士气,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光明智库约请嘉宾与您共话春节民俗,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碰撞,挖掘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并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剖析中国民俗如何走出去,在海外绽放华彩。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7 0%的受访者喜欢创意性的传统文化展示方式。61 9%的受访者喜爱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对于为提升传播效果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适当改变,89 6%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
文艺工作者们也利用线上平台,展示文艺作品,合作“云合唱”,助力防控疫情。一场电影、一幅画、一首歌,文化的力量穿越阻隔,直抵人心。
用年画作为疫情宣传的载体,将疫情防控知识介绍与传统年俗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当前,老百姓所需要文艺作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
新春将近,年味儿渐浓,城乡群众的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开展起来。扎灯彩、扭秧歌、写春联、印年画,这些岁时节日里的歌与舞、诗与画,承载着生活的记忆,维系着绵长的乡愁,传承着民间美术传统,是时间长河里生动的文化标记。
12月25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发布了首批示范卷成果,包括《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云南卷(一)”“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分卷”“传说·吉林卷(一)”“故事·河南卷·平顶山分卷”“歌谣·四川卷·汉族分卷”“长诗·云南卷(一)”“说唱·辽宁卷(一)”“小戏·湖南卷·影戏分卷”“谚语·河北卷”“谜语·河南卷(一)”“俗语·江苏卷(一)”“理论(2000-2018)·第一卷(总论)”,共12卷本,1200多万字,300余幅图片及音视频资料。
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以一百余幅彩画广泛地反映了民间传统活动、婚葬祭祀仪式、生活用品、服装食物、娱乐、戏剧、技艺等民间习俗。同时,每幅画的说明都博采古今文献,对其与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广场舞体现了大众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的渴望,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与时代脉搏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愿望。
在龙在天皮影艺术团运营的京西皮影非遗园,林中华和王熙期待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光影技术、智能技术结合,建设一流的具有非遗传承、助残扶贫、文创文旅文教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园区。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
在新中国民间文艺的发展历程中,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学术追求和使命担当,就是文化薪火相传走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民间文艺的生机和活力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创造力最生动的表征。
当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不再是一句空话,每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当地老百姓都会因自己的努力而受到表彰、点赞,自信心爆棚时,“中国农民丰收节”也便有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积极发挥节日的纽带作用,借助重阳节之类富有文化意蕴的传统节日,来联络亲友、孝敬长辈,让人情越来越暖,让人心越来越近!
古琴文化的赓续与绵延,需要一代代人投入其间,需要不断有人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意蕴和精神
一个是“城市的精神地标”,一个是乡村的文化服务设施,在为全民阅读掌起的灯光下,它们殊途同归——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之路。
段建珺剪纸当代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才华的传承人和艺术家,只有双脚牢牢踩在田野里,融古通今,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文化的社会转型期,承传中国民间剪纸文化优秀传统,才能老干发新枝,才能光耀中华优秀文化根脉,无愧于时代和后人。
由郭学东担任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山东卷》,是由山东省的一批对民间说唱研究情有独钟的有识之士,在1956年至2015年间山东民间老艺人口述记录与视频录像资料中,经过甄选、整理、编纂而成。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在选编“民间说唱卷”的时候,既要遵循民间文学大系的总体要求,又要关注当下曲艺的生存状态,才有可能编纂出具有时代精神映照下的民间文学说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