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大自然之中阅读和写作,观察生活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并从中享受艺术创造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爱自然、善思考、乐于分享的良好习惯。
正是这一“持守”“清澈”“温暖”和“诗意”的写作立场,让《月亮湾》摆脱了当下乡土写作既有的若干范式,在众多乡土之作中脱颖而出。
无论是“新生代散文”还是“新散文”,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洪流中,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快步前进的风采。
《时空轶事》是一部有着突出艺术想法的小说,它试图融合物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来进行叙事。
张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此种将多种视野有机融合的撰写思路,无疑对“重写文学史”以来的文学史编纂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星光少年》是一部向科学、向科学家致敬的书,也是一部关于青少年科学教育的作品。
“细节”不仅塑造栩栩如生的虚构世界,且保证对世界的真实性理解,强化作品与世界的联系。
中国作家应自觉地承担起繁荣生态文学创作的使命,致力于通过作品,唤醒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浸润生活、深入人心。
散文集《一江名赣》追求“修辞立其诚”的同时彰显散文的个性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思考今天的散文创作。
在对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书写中凝聚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凝聚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凝聚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生态儿童文学和生态儿童文学批评的不断发展,具有增强生态意识、改善生态环境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是文学批评所做的初步准备工作,才使文学史的书写变得相对简单和精确,从而促进了文学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
它不仅关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归依与精神原乡,更是关乎整个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境遇下的美学实践与文化行动。
百年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还是乡土文学。这与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有关,与我们被前现代文明浸染的时间太久有关,我们身上流淌的还是乡土文明的血液,这是我们挥之难去的文化记忆。
从古至今,散文都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文字记录。作为古老、传统、习见以及开放的文学样式,散文写作可谓百舸争流、百花齐放。
他们以独具审美特性的地方性叙事、对乡土中国人物形象的不同塑造,殊途同归地丰富了中国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新人形象图谱,为中国百年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文学新质。
《听见光》承载了中国首位盲人小提琴演奏家张哲源的童年成长与曲折坚韧的寻艺、寻光之路。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之中,建构了多元交融的复合审美图景。
诗人在行走中感受世间的“莽莽苍苍”,在反思中建构“心象”,揭示人情物理。
他六上江河之源昆仑山,三入秘境可可西里腹地,以对高原净土的饱满热爱和为时代立传的责任感,调动全部的激情和才华,写就了这部报告文学《可可西里》